我如何用每天 10 分鐘的冥想/正念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Up Chen
5 min readOct 16, 2019

--

Photo by Jessica Joseph on Unsplash

為什麼我要嘗試冥想

有一陣子好努力讓自己變好,想要多成長一些,或者說 — 多賺一些錢。陸陸續續看了不少書,像是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一類的,裡面都不約而同提到冥想能幫助你頭腦更清醒、做出更好的決定、有更快樂的心靈、更好的待人處事,還會附上大量的科學引用。

後來接觸到正念以後,才發現這就是之前看書上說的冥想再做的事情阿。不小心已經開始做了,就繼續做吧,反正有錢人思想其中一條,就是多多嘗試。沒有壞處,可能有大量的好處幹嘛不試試看?

什麼是冥想?

冥想這個詞聽起來很邪教,或是禪坐/靜觀/打坐等這一類的宗教詞,或是比較中性的,在越來越多場合出現的「正念」,中心思想都是差不多的。

解釋當然也有很多,對我來說,我覺得適當的解釋是「活在當下」。不是享受當下,不是不管未來,而是在現在這個當下,先停下來,先不要讓 Netflix、工作塞滿你,先暫停一下,去感受一下現在的身體,去察覺周遭。

我第一次聽到也想說這什麼東西,這樣真得就能變聰明考試都考一百分加薪水?但我也說過誤打誤撞開始了,那就先繼續嘗試看看吧。

冥想真得改變了我嗎?

是真的,改變了我很多。

說起來好笑,最先發現的是覺得吃飯都變好吃了。你有沒有一種經歷,心中想著工作,想著開會,嘴巴裡手裡機械式的把飯放到嘴巴裡。我以前都這樣,覺得要肉體心靈同時運轉,才不會浪費時間;後果就是胡思亂想,想的沒透徹,嘴裡也吃不出東西。開始正念/冥想以後,有意識的改掉這個習慣,吃飯就是專心的吃,不用放慢速度;常常會遇到米飯的甜味突然回甘出來,感受到食物的喜悅。

然後是心情變愉悅了,一直思考該如何變好的後果,就是一直想著計畫著要做什麼,惦記著還沒做什麼,身心靈都是為了未來。和吃飯一樣,充滿著未來的後果就是現在什麼東西都無感,只覺得有好多好多事情該做沒做,要趕快趕快。剛開始覺得好像很有動力,過了三個月漸漸發現,自己根本快樂不起來,不管完成再多,未來總是有更多的要完成;這麼這麼多的事情要做,有什麼好開心的。開始正念/冥想以後,其實我不知道實際的原因,但能認知到心情真得會比較好,聽起來很像邪教,但這是真的~

該如何進行

我也查了很多資料,正念不是邪教,但也不太科學,還是處於那種「有用,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有用」的事情,但每天花 10 分鐘,試試看,如果 10 分鐘就能讓每天更快樂,為什麼不試試看呢?

操作步驟其實也不會邪教,放心:

  • 找一個舒服的環境,不會被干擾的環境。關掉所有會發出聲響的東西,請家人給你 15 分鐘不要打擾你,把房門關起來;把燈光調暗或是關掉。
  • 找一個舒服的姿勢,躺著、盤做、坐在普通椅子上都可以,放鬆,但不是攤著的坐著。我自己習慣是盤坐在瑜珈磚上面,雙手放膝蓋,稍微挺胸,收下巴,閉眼。
  • 然後就算是開始正念練習了。你可以選擇做以下兩件事情:
  1. 數呼吸,或是觀察呼吸:嘗試去感覺,空氣經過鼻腔的感覺、空氣的溫度,空氣進入肺部的感覺,橫隔膜擴張的感覺,肚皮收縮的感覺,還有空氣再吐出去的感覺。或是直接算呼吸次數,吸進來吐出去算是一次,一次兩次一直算下去。
  2. 觀察身體各部位感覺:嘗試去感覺身體每個部位現在的感覺,腳指頭、腳掌、膝蓋、大腿互相接觸的感覺,接觸衣物的感覺,空氣的感覺,臀部腰部胸部,哪裡特別酸特別疼痛,可以嘗試放鬆肌肉,嘗試去感受每個部位,或是去感受那些沒有感覺的部位。
  • 在做這兩件事情的過程中,你一定會分心,會有其他的念頭跑出來。沒關係,這非常正常,不用責備自己。念頭出來就讓他出來,但不用順著想下去。回到剛剛做的事情就好,數呼吸或是觀察身體。你會一直分心,這沒關係很正常,只是一直不順著想下去,一直專注在數呼吸或觀察自己就好。
  • 就這樣,沒有更多的步驟了!可以從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慢慢開始。時間也不用特別挑,早上或晚上都沒有關係。

正念就這樣?為什麼有用?

我自己的解釋是,當你很專心的觀察自己,很專心的在數呼吸,就自然的會開始「活在當下」,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身體是舒服的或是不舒服的,心是雜亂的或是平靜的,都能比較清楚的感知。很像是跳脫出原本的軀殼,從一個第三方的角度仔細觀察自己。

Photo by Max Brown on Unsplash

感受「活在當下」以後,其實很多事情自然就清楚了,例如把行事曆排滿的自己究竟是為什麼;或是那些不快樂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接受當下,清楚的思想,再決定下一步,我想一直重複這個過程,生活當然會越變越好的。

--

--

Up Chen
Up Chen

Written by Up Chen

工程師、軟體顧問、理想生活追求者。我協助想要達成理想生活的工程師找到改變的勇氣以及可執行的方向

No responses yet